管子学刊简介
《管子学刊》(CN:37-1079/C)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季刊,自创刊以来,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,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。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。
《管子学刊》是综合研究齐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性刊物。宗旨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,贯彻“双百”方针,致力于《管子》及整个齐文化的研究和探讨,批判地继承优秀文化遗产。
杂志文章特色
1《管子学刊》作者须严格遵守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》等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。凡向本刊投稿者皆被视为接受并遵守以上规定。
2《管子学刊》请在标题下方标明作者姓名、所在机构(含二级单位)及邮编,在首页页脚依次注明全部作者的姓名、性别、单位、职称、职务、研究方向等信息,以及基金项目的批准机构、具体名称和项目编号;篇末请附上文章标题、作者姓名和所在机构的英译文字,以及署名作者的联系地址、邮箱和电话。
3《管子学刊》请承诺专投《管子学刊》,一般情况下每篇稿件的篇幅以不少于10000字为宜。本刊对拟采用的稿件有删改权,不同意删改者请在投稿时申明。
4来稿请提供论文的中文篇名、摘要(300字左右)、关键词(3—5个)。摘要应高度概括且客观直接地呈现文章的主要观点和重要论断,应能够客观准确地体现出论文的主要观点及创新之处,不要出现“本文”“本人”字样。关键词要以分号分隔并列。
5凡在杂志上刊登的作品,均为作者本人观点,不代表杂志社观点,文责自负。
杂志分析报告
注:年度总文献量的统计不包含资讯类文献,如致谢、稿约、启事、勘误等
注:比率 = 当年基金资助文献量 / 当年发文量 * 100%
注:当年发文量的统计不包含资讯类文献,如致谢、稿约、启事、勘误等
古今论坛,古代学术思潮,学术考辨,齐史研究,稷下研究,新出土文献研究,齐兵学与古代军事文化,管子研究,稷下学研究,书评·书讯,文化比较,文物与考古,学术综述,百家研究,学派批评,子学争鸣,齐史与地域文化研究,“新子学”论坛,出土文献,学术思潮,法家与中国传统政治文明,学术动态,《〈管子〉学史》笔谈,儒家工夫论与修身,专题研究二_天人之辨,书序·书评,“稷下学派文献整理与数据库建设研究”专题,书讯·书评,先秦子学,齐国兵学,新子学,晏子研究,经学研究,两创专栏,专题研究(一),当代评论,专题研究_当代儒学,先秦兵学,专题研究(二),先秦兵学与出土文献,国外管子研究,荀子研究,专题研究_哲学新思,齐国军事哲学,齐文化觅踪,文物与考古_主持词,专题研究_汉代思想史,新书序跋选登,学术争鸣,专题研究_陆学新探,“讲文明树新风”公益广告,专题研究_道玄哲学,书评,图说我们的价值观,专题研究一_法理学
摘要:管子相齐,继承齐国工商兴邦的传统,确立了发展工商业的战略思想,提出了很多发展工商业的新理念,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 扶持工商新政策.其中,前所未有的新政数十项:为工商之民“正名”确立其社会地位;建置稳定的工商业区;培育称之为“聚”级的商业 市场; 构建满足工商交易的货币体系; 加强诸侯国外交与商业贸易, 举全国之力, 派遣八千外交官员分赴各诸侯国, 充当商贸使者, 扩大 诸侯国之间商业贸易;制定工商奖励政策,鼓励各诸侯国商贾通商齐国,等等.管仲自身也试水诸侯国贸易,总结出一系列工商业贸易 经验和艺术,形成了揭示工商业规律的思想理论,保存在《管子》“轻重篇”中,是为中国古代原创的工商经济学,助推齐国繁荣兴盛,也深 刻影响后世,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.
摘要:《弟子职》是上古时期的有韵之文.由于汉语语音的变化,后人读起来已有许多地方失韵.于是有人提出叶音说、方音说,牵 强附会以使其合韵,这些方法在之前有可能得到认可.但随着近现代音韵学的发展,人们不仅对上古语音系统产生更全面的了解,还可 以利用国际音标对上古音进行拟音.而拟音的结果,完全证明了其上古有韵之文的事实,从而也证明了叶音说、方音说是错误的.清代 学者对《弟子职》用韵问题做出一些探索,但良莠混杂,需要我们进一步辨析.
摘要:从“道”的高度来考察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的发展趋势可以发现,从重道体向重道用的转向是这一历史阶段思想文化发展的重 要特征.有鉴于战国时期思想文化所呈现出的宏阔博杂之态势,本文主要以《 管子》 四篇为文本依据与考察重点,围绕《 管子》 四篇中的 精气说、心说、名与礼法思想等方面展开行文.最后,文章认为,从重道体到重道用的转向以及对于后者的日渐重视,经历了整个战国时 期乃至秦汉,而对于道用的愈加重视与探讨则是一种必然的历史潮流.
摘要:先秦法家以“法”观“怨”从知、行、言三个维度切入论题,为中华传统“怨”论框架的奠定做出了独特贡献.从情感发生学入 手,管仲、商鞅、韩非等人旗帜鲜明地标举“私怨不入公门”的理念,既通观上下内外,又不限于一时一事.由知入行,先秦法家还通过情 感调控一面严明赏罚,以绘制“不怨”的治国蓝图;一面又精研人情事理,提炼出“除怨”与“用怨”之术.秉持功用主义的言行观,法家于 上建议君主“怨而无言”统御臣民,于下又主张“刑罚而民不敢怨”的持续高压.将上述理念验之商鞅作法自毙和秦朝二世而亡,可知先 秦法家虽构想“无怨”处处防“怨”却又最终亡于“怨”其理论与实践的背离值得深思.
摘要:经典诠释是诠释者以当下时代为背景对经典的理解和解说,任何经典诠释都无法摆脱诠释者的时代“印记”而追求纯粹的经 典“原义”与时俱新性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的根本特性.这-特性正是源于诠释者为应对当下时代对经典进行的一种创新性诠释. 只不过,按照经典诠释的理论逻辑,强调经典与时俱新的创造性,并不意味着经典诠释可以完全脱离文本“原义”肆意发挥.经典诠释对 于经典的创造性发挥,必须以经典原义为基础,从“原义”中延伸出“新义”经典诠释其实是诠释者和作者跨越时间隧道的一场历史性 “对话”绵延二千年的《孟子》诠释,是经典诠释的时代性的一个典型范例.
点评详情